一、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1.知识点:劳动法的渊源。
2.思考及答案:
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被称为法的形式渊源,它是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范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会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
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3条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第44条规定了退休制度;第45条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第53条规定了公民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等。
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制定的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制定的大量的劳动规章。
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法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地方性法规,主要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规。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特别授权的经济特区制定的劳动法规,只适用于经济特区。
地方规章。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会及自治区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劳动规章,它们是大量的,内容也极广泛。
国际法律文件。
国际惯例。
3.注意的问题:
①要理解法的渊源的含义。
②我国劳动法的渊源是十分广泛的。
③要点清晰,适当阐述。
二、简述社会保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知识点:社会保险的特征。
2.思考及答案: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工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保险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1 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是当劳动者遇到 劳动风险,失去劳动报酬之后,仍能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这是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
(2 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须参加并按照法律规定的费率履行缴费义务。在待遇水平等内容上,一般不许投保人和被保人自由选择。
(3 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是依据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一调剂、互助互济办法,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的再分配。
(4 主体特定性。
(5 待遇的差别性。
(6 补偿性。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国家通过社会保险将一部分物质财富再返回给劳动者,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的一种补偿;特别是在因工伤或者患职业病的情况下,劳动者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直接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补偿性。
(7 社会福利性。社会保险对于符合条件享受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在给予各种保险支付的同时,按照实际需要,提供医疗护理、伤残康复、职业培训及各种社会服务。
3.注意的问题:
①要理解社会保险的含义。
②要点清晰,适当阐述。
三、试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知识点: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2.思考及答题要点: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有着区别。
(1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关系建立之前,即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及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由其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确定。在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确立劳动法律关系之后,劳动者就成为了用人单位的职工,处于提供劳动力的被领导的地位;而用人单位则成为劳动力使用者,处于管理劳动者的领导地位,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2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珠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是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形成的,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的当事人的共同的意志。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律关系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质。因此,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并不是平等的,当事人的共同意志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并以其为指导,国家意志居于主导地位。
(3 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只有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社会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实现社会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自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也就是劳动法律关系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说,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
3.注意的问题:
①要了解劳动关系的含义。
②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雇佣关系是有区别的。
③要点清晰,充分阐述。
上一篇:作业讲评:劳动法学作业2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