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标杆管理 少数民族 省份 | 时间:2024-09-14 18:56

发布时间:2024-09-14 18:56

| 人浏览

【答案】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4)

地域文化作业 4

一、 填空题

1、大兴善 2、法门寺 3、广仁寺、十方堂。 4、草堂寺 5、重阳万寿宫

6、张载 7、甲骨文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科举制 10、国子监

二、列举题

1、列举今西安市辖区内的八处著名的佛教寺庙。

法门寺 青龙寺 大慈恩寺 兴教寺

大兴善寺 广仁寺 净业寺 清真大寺

2、列举三秦十处道教名观和庙宇。

八仙宫 太和山道观 擂鼓台 太白庙 华阴西岳庙

华阴华岳观 华山纯阳观 华山翠云宫 华山全真观 华山太虚庵

3、列举三秦四道特色菜肴、三道特色宴席。

四道特色菜肴:葫芦鸡、酿金钱发菜、烤乳猪、驼蹄羹。

三道特色宴席:雪月桃花 、 比翼连理 、 国色天香。

4、列举陕西省的四种名酒、四个名茶。

四种名酒是: 1、西凤酒 2、太白酒、3、白水杜康酒 4、黄桂稠酒

四个名茶是: 子午仙毫、紫阳毛尖、秦巴雾毫、汉水银梭。

5、西周时期以六艺作为教育基本内容,请说出六艺的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6、列举唐代六学、二馆的内容。

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门下省的宏文馆、 东宫的崇文馆

三、 问答题

1、选取三秦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名寺宫观各一例加以介绍。

三秦佛教: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臵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三秦道教: 陕西佳县白云观位于佳县城南五公里处的白云山上,保存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时期道教古建筑群。佳县白云观是真武大帝的道场,在建筑的设计与营建上真武大殿是整个殿堂庙宇群落的核心。白云山建筑群落营建的是一个复杂的神仙世界,在神仙的居所里,奇巧的工匠们以他们的智慧用艺术的手段妆点了神的空间,雕刻是主要方式,白云观建筑雕刻以砖雕、木雕、石雕最为突出。不论木雕、砖雕还是石雕,与建筑相融合成为建筑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秦伊斯兰教: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关中、陕南、陕北三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是什么?

A: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擅长炒、炖、煨、烩、炝、氽、酿、蒸。

B:陕北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色。主要代表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金钱海参”、“八仙过海”等。

C:、陕南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夹包”食品,即有油炸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和冷盘,一般是四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夹包”多到八样。

3、三秦饮食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请举出四例与政治事件有关、六例与历史人物有关的饮食,并加以介绍说明。

4、秦朝时期的文化教育措施有哪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 30 日不烧,黥为城旦。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5、唐代的文教政策是如何处理儒、佛、道三者关系的?

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A:.崇儒兴学

(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兼用佛道

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

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C:.发展科举

(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3)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科举。贞观年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D:.任立私学

隋朝时期,私学很受重视,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唐代继续提倡私学。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乡里,政府不派官办学,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自己经管,政府对私学的勉励,则是要求私学在施行礼教、移风易俗方面发挥其作用。

6、论述司马迁的教育思想。

A:教育要明确目的性; B:教育要强调计划性;

C:教育要凸显多元性; D:教育要重视参与性。

7、论述张载的教育思想。

张载的教育思想有着浓厚的理论基础。“气”本体说和“一物两体”的哲学观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等对张载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1)论教育的作用。其一,张载认为教育是实现“大同之治”政治理想的关键。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和传递封建意识,进而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其二,张载认为教育是改变人性,使之复归“本然之善”的手段。张载最大的贡献是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天地之性”是共同的、善良的,说明教育对任何人是可能的,“气质之性”是有差异的、丑恶的,教育是必须的和必要的。

(2)论教育的目的。张载把教育的目的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一,初学“做人”——“知人”、“爱人”,学人之本,复归天然善性;其二,中求贤人——克己行 第 3 页 共 3 页 德;其三,终为圣人——行仁济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做“圣人”,道德和知识高度发展的人,“圣人”是为了“行仁济世”。

(3)论品德教育。张载认为品德是造就有实际本领的圣人、形成理想的自由人格的重要途径;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变化气质”,达到“天人同体”的道德境界;他提出了“进德”、“寡欲”、虔敬、慎独的修炼方法;道德修养要始终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

(4)论学习方法。其一,为学须立志成趣;其二,为学须有恒专一;其三,为学须精思多疑;其四,为学须博学自得;其五,为学须博闻强记。

地域文化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 B 3、AB 4、AB 5、 C 6、C 7、 AC 8、D 9、ABCD

10、B 11、ABC 12、C 13、ABCD 14、A 15、C 16、B

二、列举题

1.列举四种三秦特色菜肴。 葫芦鸡、酿金钱发菜、烤乳猪、驼蹄羹。

2.列举司马迁所著《史记》的体例。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3、列举陕北、陕南四座名山。

陕北四座名山:柏全山、露普山、目连山、娘娘庙山。

陕南四座名山:天台山、鸡公山、午子山、天竺山。

4、列举陕北民俗五大怪。

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手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大棉帽。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因此,陕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

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 ;陕北土地贫瘠,适宜洋芋生长。从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陕北人的主食。陕北人有心,将个洋芋蛋子做出了数不尽的花样;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丸子、洋芋凉粉等等。陕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次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条,仍没有离开洋芋系列产品,好个洋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

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人文初祖耕耘在陕北,他们将凝聚着人祖崇拜的窑洞建筑首先传给了陕北人。陕北历史上又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毛驴是陕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伙伴,陕北人昵称它为“生灵”。毛驴不仅有可爱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确实灵动,它能感觉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斜跨毛驴背上,铃声叮当,蹄声嗒嗒,得意之时放声高歌,毛驴也仿佛通了人性奋蹄飞奔。这生灵还能感觉来主人的用意,你若赶着它走,他懒懒散散,你若骑上它,它可能消极怠工,只有斜跨着它,毛驴便觉得主人只是临时坐在它的背上,随时可能下来,只要自己奋力奔跑,主人便会下马。于是便有了陕北一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酸曲者,民歌也。陕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达,男女相爱,更是离不开民歌传情达意。不认识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个路”;赤裸裸的表白爱慕可以唱“咱们俩个拉手手,亲口口,背洼洼上一哒里走”;思念恋人可以唱“想你来!想你来!眼睛仁仁想你来!看见别人当你来……”“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唱着民歌谈恋爱,这在陕北是最风光的事。

陕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卖;陕北人胸膛里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这样的饮食习惯,反映到交易上的一大怪相,就是陕北人买羊肉从来就是论件,一只羊按四条腿分成四件,这是卖羊肉的最小单位,绝对不会再分割。你要是在陕北想买二斤羊排,不仅买不到,还会被人耻笑的,你道怪也不怪

5. 列举三秦四个名酒。

1、西凤酒 2、太白酒、3、白水杜康酒4、黄桂稠酒

6.列举五部陕北民歌的代表作。

蓝花花、横山里下来游击队、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黄河船夫曲

三、问答题

1. 简述陕西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陕西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表现在:(1)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2)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讲功利的文化心理;(3)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2. 简要分析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 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统治者洗去了隋王朝灭亡的原因,对农民采取了一些让步政策,善用贤臣纳谏,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家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

3. 韦应物诗歌的特色是什么。 韦应物的诗歌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诗风平淡自然、恬淡高远。主要体现在:一在思想感情方面,表现出一种恬静闲适、冲淡平和的心境;二是在行文布局方面,如实道来,平易自然;三是极少用典,语言简洁朴实略带古拙。

4.简述《汉书》的成就。 《汉书》由班固而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拓了多种专史领域,《地理志》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汉书》中收集和保存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在文献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书》也是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5. 简述秦朝的三秦教育。 秦统一后,以法制思想为指导,实行的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体现在:

一、统一文字为小篆;

二严禁私学;

三采取吏师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杜牧七绝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答:他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其咏史怀古的七绝多写得才气纵横;写艳情的伤别诗、纪行诗和写景诗,也笔调清新飘逸,不落寻常窠臼,故能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

答案有错

上一篇: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3)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