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文库【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标准答案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来源:【电大文库】http://www.diandawenku.com/
《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其他存在类型过渡、转变的过程。
2.市民社会:是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的观念进行自主活动,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非政治生活领域。
3.计划经济:是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4.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社会转型的特征有哪些?
(1)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转变过程,其表现为社会不同层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整体性转变,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和组织等层面的变化。
(2)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转变过程。
2.社会转型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根据人们对社会转型采取的社会形态选择,可以将社会转型区分为三种类型:
(1)原发、内源型社会转型;
(2)后发、外源型社会转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转型。
3.简述中国"过渡人"的基本特征。
中国"过渡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过渡人"的突出特征是身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传统。
(2)中国"过渡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传统人和现代人的双重人格。
(3)中国"过渡人"的根本特征是具有"过渡型"的人格,是社会"性格转折的象征"。
4.简述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1)其活动主体是个人与团体;
(2)市民社会活动的原则是自主性;
(3)市民社会目的是实现物质利益基础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
(4)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社会领域。
5.中国构建市民社会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完善市场体制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夯实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
(2)正确处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
(3)注意发挥国家的作用。
6.中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1)表现出明显的人为性;
(2)浓厚的官方性;
(3)相当程度的依赖性。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保持社会稳定;
(2)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
(3)经济体制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4)经济体制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
三、理解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1.为什么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础,这是因为:
(1)市场经济加速整体性、同质性社会的解体,从而为市民社会的发育、发展创造前提;
(2)市场经济能激活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求,并为实现个人或团体的物质利益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机会;
(3)市场经济塑造出有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个人和团体,从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着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品格。
2.如何理解市民社会有助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现代性转化?
市民社会有助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现代性转化;
(1)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改变社会资源由国家独掌且全面控制的局面,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冲破同质性社会的束缚,加速社会结构的分化,塑造适于社会需要的新交易主体和利益主体;
(3)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从制度和观念上真正确立起一个自主独立的社会;
(4)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有助于改善人文环境。
3.试述东欧各国及俄罗斯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东欧各国及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的重要根源在于"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方式,在于以"自由化"、"私有化"、"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转轨选择。其问题在于:
(1)把经济运行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制度混为一谈;
(2)脱离本国国情,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和模式;
(3)追求自由放任的政策;
(4)没有真正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
(5)对国有财产奉行"一卖了之"的方针;
(6)没有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
《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政治:是特定的社会主体,为实现和维护其根本利益的特定方式和由此形成的特定关系,也就是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所进行的夺取国家政权、组织国家政权、巩固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体系,它通过社会舆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3.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政治的基本职能
政治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政治的阶级职能和政治的社会职能。
第一,政治的阶级职能:
(1)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在政治上成为统治地位的阶级;
(2)各个阶级年或社会集团尽可能把自己的阶级最需要的社会关系以法律制度等政治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政治的社会管理职能:
(1)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2)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2.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的表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2)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选择有哪些?
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中国的文化需要作出以下的选择:
(1)增强文化忧患意识,它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开始;
(2)对日常文化(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重建,这是中国文化转型的深层机制;
(3)实现理性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结合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主题;
(4)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
(5)适应全球化是中国文化转型的背景和方向。
4.道德的基本功能。
(1)认识功能-一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
(2)调节功能-一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3)教育功能-一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
(4)评价功能-一道德是公正的法官。
(5)平衡功能-一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道德功能还包括维护功能和批判功能。
5.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运行方式的转变的表现。
(1)意识形态化道德向日常生活道德转变;
(2)为道德而生活向为生活而道德转变;
(3)道德整合功能的强化;
(4)道德教育和道德调节方式的多元化;
(5)道德批判功能的强化;
(6)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6.简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时期伦理重建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时期伦理重建的主要内容包括:伦理秩序的重建;伦理价值的重建;伦理性格的重建;伦理原理的重建;伦理体系格的重建五个方面的任务。
最根本、最核心是伦理价值的重建和伦理秩序的重建。
三、理解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般必要性:
(1)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究竟建立怎么样的政治体制,在马克思主义中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索;
(2)从实践上说,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社会。经济体制是这样,政治体制也是这样。
(3)从历史上说,我国政治体制深受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需要长时间加以清除。
第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殊紧迫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遏制腐败现象,把党建设好的重要保证;
(3)政治体制改革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4)政治体制改革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2.为什么中国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性决定的:
(1)历史传统的制约。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残余的影响决定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客观条件的制约。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在物质基础必然制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主观条件的制约。中国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不高也制约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思想或观念等的深信不疑,是这些内容在人们心理所形成的深层次的心理反映。
2.信仰危机:是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行动上表现出困惑和忧患的心理。
3.思维方式: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特定方式,是思维的多重要素、形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和优化而建立的相对稳定、定型的思维结构和习惯性的思维程序。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简述信仰的文化内涵。
信仰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早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在文化表现为:
(1)信仰蕴涵并展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信仰蕴涵并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
(1)这种信仰危机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信仰时,旧的信仰失落或危机的一种历史延续。
(2)当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信仰以后,在并不很长的几十年中,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着实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
(3)转型期我们所面临的信仰危机的主导方面是全面确立市场经济以后所产生的思想上的全面不适应性。
3.思维方式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思维方式是由多个要素所构成的思维结构,一般主要有价值、知识、观念、情感、习惯等要素。
4.简述思维方式的功能。
(1)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这一功能包括选择、组织、解释和解题等功能。
(2)思维方式的实践功能。思维方式实践功能包括对行为目标系统的指导功能、对行为内导系统的调节功能、对行为外导系统的动力功能和组织功能。
5.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1)开放性;(2)自由性;(3)价值性;(4)社会性;(5)精确性;(6)敏捷性。
6.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1)系统网络思维;
(2)动态过程的思维方法;
(3)层次分析思维方法;
(4)模型化思维方法
(5)信息思维方法
(6)多维型思维方法
(7)创造性思维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知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知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其表现在:
(1)从总体上,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实践观点为 的统一理性与信仰的思维方式,把矛盾纳入到实践中来解决。
(2)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升华,形成关于未来世界的根本观点。
(3)从内容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和毫无片面性。
2.如何认识和理解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第一,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有:
(1)系统网络思维;
(2)动态过程的思维方法;
(3)层次分析思维方法;
(4)模型化思维方法
(5)信息思维方法
(6)多维型思维方法
(7)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二,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
(1)开放性;(2)自由性;(3)价值性;(4)社会性;(5)精确性;(6)敏捷性。
《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阶级结构:是社会阶级构成、各个阶级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
2.基础阶级:是指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
3.非基本阶级:是基本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基层和社会集团。
4.社会秩序:是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化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社会实体、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结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5.社会失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缺失或者社会规范有效性的缺失,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在社会行为层面表现出混乱状况。
二、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
(1)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取决生产方式;
(2)自然环境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受制于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4)社会意识和政治因素也影响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1)直接满足需要的功能;
(2)人口生产功能;
(3)塑造新人的功能;
(4)对生产方式的作用
(5)对社会制度的制约功能。
3.传统生活方式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1)消极依赖自然;
(2)低层次满足;
(3)孤独与单一;
(4)血缘生活关系。
4.简述传统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
(1)使人获得安定感、归属感;
(2)抵制商品经济发展;
(3)人性的压抑;
(4)造成保守而专制的政治。
5.简述中国目前主要阶层的类型。
(1)基本阶层。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产业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官员阶层、农民阶级中的农业劳动者。
(2)新兴阶层是指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阶层,主要有乡镇企业职工阶层、"三资"企业职工阶层、第三产业职工阶层、企业家阶层。
(3)复新阶层是指在建国初期存在过,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以阶层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群体,主要有: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失业者阶层。
(4)边缘阶层。一是过渡阶层,如大学生、军人等;二是交叉性阶层,如: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干部等;三边缘性群体,如:游民、食利者、乞丐等。
6.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征。
(1)非身份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身份制结构,主要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改革开放以后身份制朝向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
(2)非行政化。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过程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趋势。
(3)非政治化。非政治化即人民在划分阶层,不在以政治标准划分阶层。
7.简述当代中国社会秩序构建的目标。
(1)社会主义社会规范面前人人平等;
(2)社会主义新秩序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3)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结构开放,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机会均等;
(4)社会主义新秩序是和谐秩序。
8.社会失秩的表现和危害有哪些?
社会失秩会带来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混乱:
(1)规则、制度之间的冲突与混乱;
(2)社会主体行为失范;
(3)政治伦理秩序的缺乏;
(4)职业角色的失范。
(5)犯罪现象有增无减。
三、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1943年,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马斯洛认为各层次需要之间有以下一些关系:
(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2)这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2.如何理解社会秩序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需要。
(1)经济现代化的本质是规范化和制度化;
(2)政治现代化对规范化的内在要求;
(3)文化现代化离不开规范化。
0
上一篇:《教育学》形考7-8章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