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课
返回首页 | 淘宝问答 | 提交答案
关键字: 考核 电大 汉语专题 赤脚医生 优秀典型 理性情绪 情绪疗法 三个阶段 | 时间:2024-09-18 20:51

发布时间:2024-09-18 20:51

| 人浏览

【答案】《财政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

电大文库【财政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文库【财政学】形考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A 2、B 3、B 4、A 5、D  6、A 7、C 8、C 9、B 10、D
二、判断并改错(每小题1分,共计5分)
  1、对。
  2、错。应改为:在我国,国家财政主要采取税收的形式和财政拨款的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
  3、错。应改为: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4、错。应改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
  5、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一国所有长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简称GDP。它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2、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3、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它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因此,财政资金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4、购买性支出
  是指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活动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用于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5、转移性支出
  是指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四、填空(每空1分,共计38分)
  1、经济 历史
  2、财政分配
  3、奴隶制
  4、生产力 剩余产品 经济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政治 国家
  5、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 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 军赋收入 捐税收入
  6、田赋捐税收入 官产收入 专卖收入 特权收入
  7、国家预算 英国
  8、财政补贴
  9、发行公债
  10、税收 债务收入 国有企业收入
  11、财政收支
  12、战时财政 和平时期财政 分散财政 集中统一财政 供给财政 经济建设财政
  13、平抑物价
  14、英国
  15、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
  16、60年代
   五、问答(此题共计27分)
1、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是什么?(5分)
答:(1)财政收支全面货币化。财政分配与成本、利润、价格、银行信用等范畴之间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也日益加强。
(2)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财政逐渐成为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刺激生产、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
(3)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经常和比较隐蔽的手段。
(4)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加强,财政管理也更加完善,有比较健全的财政机构,较为严密的财政法律制度。
2、财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7分)
答:包括三方面: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2)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财政支出在管理上的分类方法有哪些?(5分)
答:(1)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等。我国财政部门在编制每年的收支预算时,就是以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作为其支出类级科目的划分标准,以便于财政支出的支付。
(2)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划分,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等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社会了解和监督政府的职能范围,各项职能的重要程度和履行状况,以及在不同时期政府职能及侧重点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5分)
答:是指把私人企业中进行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成为政府进行财政支出决策,从而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5、财政支出的原则是什么?(5分)
答:(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是指厉行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以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电大天堂【财政学】形考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1、D 2、A 3、A 4、D 5、C 6、C电大文库8、B
  9、C 10、A 11、A 12、A 13、A 14、A 15、B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ABCDE 2、ABCDE 3、ABDE 4、BC 5、ABCDE
  6、CD 7、ABCD 8、ACD 9、ABCD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社会要正常运行,除了必须保证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率,来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外,还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便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前提条件。
  2、社会救助
  是指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3、财政补贴
  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4、财政收入
  是指国家通过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式。从动态看,财政收入是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财政收入是一部分社会资金。一般讲,财政收入仅指国家预算内收入。
  5、要素分析法
  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基本需求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四、填空(每小题1分,共计37分)
  1、社会保险
  2、老年保险 失业(待业)保险 医疗保险 疾病、生育保险 工伤保险 伤残保险
  3、社会保障税 转移性支出资金
  4、现收现付制 完全基金制 部分基金制
  5、部分基金制
  6、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 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7、覆盖面缺损 高度重合 社会保障企业化 严重依附性 国家保障
管理体制 非货币化
  8、国家 企业和居民 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 再分配
  9、生产补贴 生活补贴
  10、现金补贴 实物补贴
  11、价格补贴 企业亏损补贴
  12、减少补贴项目 明确补贴重点 规范补贴方式 提高补贴效率
  五、问答(共计8分)
1、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有哪些?
答:(1)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即在全国或整个地区建立一个管理机构,集中管理社会保险事务。其优点是社会互济、协调性较好,政令畅通,运作简便,成本低,保险落实。
(2)分散管理模式。即在立法与行政监督上集中统一,但在运作管理上是分散的,属于不同的机构。其优点是适应性较好,参保的企业、团体、个人的主体意识较强,积极性高,启动较快。
(3)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即把统一性强的保险项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把独立性强的项目或环节实行分散管理。其兼有前两者的优点,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
2、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有哪些?
答:(1)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其特点是:在社会保险开始实施时,保险费率比较低,但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收入要随支出水平平均上升幅度经常作出调整。
(2)完全基金制。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其特点是:投保人的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可以避免缴费水平随着保险支出增加而不断调整,但这种制度要求在实施社会保险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以建立基金。
(3)部分基金制。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其特点是:根据分阶段平衡的原则调整缴费率,缴费率在保险举办初期较低,以后随着支出的提高分阶段提高。
3、社会保障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它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伤残保险等。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全部费用由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解决,接受者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第二,受保人享受社会救助待遇需要接受一定形式的经济状况调查,国家向符合救助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救助。我国的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对无依无靠的绝对贫困者提供的基本保障;对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家庭和个人的最低生活提供的保障;对因天灾而陷于绝境的家庭和个人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这是指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的各种物质帮助,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国家预算拨款。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指对革命军人及其家属提供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对现役军人的安置;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对烈属和残废军人的抚恤;对军人退役后的生活保障等。

  
 电大天堂【财政学】形考作业三:

一、多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ABE 2、AB 3、CDE 4、ACE 5、ABD
  6、ABCD 7、ABCDE 8、AB 9、CD 10、CD
  11、CDE 12、CD 13、CD电大文库CD 15、CD
  16、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C
二、判断并改错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对。
  2、错。应改为: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复合税收体系。
  3、错。应改为:税收产生于奴隶社会。
  4、对。
  5、对。
  6、错。应改为:流转税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7、错。应改为:现行的流转税主要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组成。
  8、对。
  9、错。应改为: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
  10、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税收
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2、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明确由谁来纳税,亦称纳税义务人或课税主体。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指针对什么样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亦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划分不同税种,区别一种税与另外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4、税率
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即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量。
税率是税收制度或某一税种的中心环节。它包括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5、税收转嫁
即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交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是税款的最终负担者。
四、填空(每小题1分,共计21分)   
  1、资本主义
  2、跨国纳税人
  3、地域税收管辖权 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
  4、居民
  5、法律性重复征税 经济性重复征税
  6、扣除法 免税法 抵免法
  7、税收
  8、比利时 法国
  9、《联合国范本》
  10、一般税收协定 特定税收协定
  11、经合发组织范本 联合国范本
  12、序文 主文 结尾
  五、问答题(共计29分)
1、税收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前转又叫顺转,是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或称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沿着商品或劳务的运动方向,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后转又叫逆转,是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方法。
(3)消转。消转又叫税收的转化,是指纳税人在所纳税款无法将其前转或后转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工艺等自身努力,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得到弥补。
(4)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又叫资本还原,是指在某些资本财产的交易中,商品购买者将所购商品以后所应交纳的税款,从商品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降低商品购买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出售者。
2、税收的四项原则是什么?
答:(1)税收公平原则。纳税人的负税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2)税收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3)税收法制原则。即依法纳税,税收的征管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违法者必追究其责任。它是建立市场经济税制的核心。
(4)税收文明原则。税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三方面互相协作,优质服务,规范办税,依法纳税。
3、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强制征收,而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为依据征收。此特征是与上缴利润、自愿认购公债、自愿捐献形式等比较而言的特征。
(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或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某些特许权利。此特征是与贷款、公债、规费收入等形式比较而言的特征。
(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对纳税人的固定征收,课税对象、课征比例或课征额具有相对固定性。此特征包括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的限度性。
4、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答: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需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制约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实现各项职能所需要的财政收入,当然,还要看这些基本职能的范围大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财政支出数量及范围的大小。
5、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不完全脱离市场,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

电大天堂【财政学】形考作业四:
  
  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B 2、A 3、D 4、A 5、D 6、A 7、D 8、A 9、B 10、C
  二、多项选择 (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AB 2、AB 3、AB 4、BC 5、ABCDE 6、ACE 7、AB 8、BCE
9电大文库DE 10、ABCDE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错 7、错 8、对 9、错10、对
11、对 12、对 13、对 14、错 15、错 16、对 17、对 18、对 19、错
20、错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 国际重复征税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2、 国际税收协定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经由政府间谈判,所签订的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书面协议,它是国际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国有资产
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收馈赠而取得的资产。
4、 国债
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也是国家信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国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国债仅指内债,广义的国债除内债以外,还包括外债。
5、 国家预算
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平衡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五、填空 (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
2、基本部分、主导地位
3、分税、分权、分征、分管
4、完全分税型、适度分税型
5、统收统支、分类分成、差额分成、大包干办法、分税制方法
  六、问答 (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什么是分税制?分税制的内容是什么?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是什么?
答: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1)分税,即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一般是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它是分税制的核心问题。
(2)分权,即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收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征管权、调整权及减免权等。
(3)分征,即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中央政府设置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地方政府设置地方税务局,负责地方税的征收。
(4)分管,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的收入。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是: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规范收入划分制度。
(3)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
(4)完善分税制的重点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基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
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实施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什么?
答: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其支出需要的一项管理制度。
(1)为地方政府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弥补收支差额,增强其公共服务的能力。
(2)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助和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的预算支出继续控制和调节,实行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
(3)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受益外溢产品和劳务进行补助。
(4)通过转移支付缩小地区之间财政经济状况和服务水平的不均衡,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3、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1)税收。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广泛地影响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和其他更为具体的财政政策目标。
(2)预算。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协调地和明显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
(3)补贴。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
4、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有哪些?
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身不得使用。应交存的比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2)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使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贴现率的办法,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如果中央银行买进证券,相应就向市场注入了货币供应量。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是什么?
答:(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则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财政的一收一支,是结余还是赤字,都是非常清楚的。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银行信贷收支和平衡的真实状况是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
(3)时滞性不同。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认识滞短是指财政的问题容易被看出来,但决策却要花费时日。货币政策是认识时滞长,决策时滞短。认识时滞长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传导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决策时滞短是指由于货币政策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只要认识清楚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4)可控性不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通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




1


答案有错

上一篇:《财政学》形成性考核册

下一篇:暂无

小米课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