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要点
本次测评任务涉及教材第一、二篇的教学内容,具体标准答案要点如下: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 1. “学社融合” P14
答:日本教育学界一般认为“学社融合”中的“社”指的是社会教育。日本文部省终身学习审议会认为“学社融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自承担自身相应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习场所和活动等各方面的融合,以一个新的整体形态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教育活动。日本的“学社融合”实际上是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与社会或社区教育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融合所形成的学习活动。
2. 学校教育 P12
答: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在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最早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的一种正式的教育形式。学校是专门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
3. 职业目标 P52
答: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设计的核心。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关键要确立好目标。
4. 在职人员持续学习 P16
答:所谓在职人员持续学习,就是在职人员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增长学习能力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系统、持续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5. 元认知策略 P22
答:元认知策略就是人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知。例如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退到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哪几个部分?在职人员要在工作中学会观察模仿学习,要做到哪几点? P21
答: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点。
(1)注意过程。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2)保持过程。人们往往是在观察榜样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才模仿他们。要想在榜样不再示范时能够重复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因为需要将榜样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
(3)动作再生过程。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成转换成动作以后,才表示为已模仿行为。要准确地模仿榜样的行为,还需要必要的动作技能,有些复杂的行为,个体如不具备必要的技能是难以模仿的。
(4)强化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他就会愿意表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在职人员要在工作中学会观察模仿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当榜样正表现某种行为时,学习者必须观察榜样;学习者必须精确感知榜样的行为;学习者必须记住行为;学习者必须有必要的技能和能力实施行为。
2. 职业规划评估的方法有哪些?评估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P60、P60-61 答:职业规划评估不是做一次就万事大吉的,职业规划的评估也应遵循PDCA循环规则。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质量管理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职业规划、学习生活当中,是一个从计划、实施、检验到行动往复循环逐步提高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一种行动模式,具体到职业规划当中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 (2)执行。 (3)检验。 (4)行动。
评估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职业规划评估可以参照各类短期、中期预定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而行。一般来说,任何形式的评估都可以归结为自我素质和行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判断,分析自己现状,特别是针对变化的环境,找出偏差所在,并做出修正。 (1)抓住最重要的内容。 (2)分离出最新的需求。 (3)找到突破方向。 (4)关注弱点。
3. 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54
答:确立目标,关键在于选择目标。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重要的是要依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利于自身发展。同时,要有超前意识,使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适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要保证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择已所爱原则 2.择已所能原则 3.择世所需原则 4.SMART原则 5.目标一致性原则 6.整体性原则
7.弹性原则 8.实事求是原则 9.平衡原则
4. 怎样理解终身学习的概念内涵? P2-3
答:(1)终身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学习是持续人一生的活动,学习将从胎儿时起,伴随人的一生,从而为人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2)终身学习不仅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人类必须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它不仅拓展了学习时间,也大大拓展了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
(3)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提高,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
(4)终身学习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差异,人们均可享有学习的权利。
(5)终身学习需要有一个支持过程和一个支持系统,终身教育便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同时,终身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或学习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和机制,以解决社会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什么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哪些方面影响学习?在职人员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 P21-22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估计。 自我效能感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学习。
(1) 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为自己选择的活动和目标。低自我效能感的人不会给自
己定下挑战性的,或者“富有张力的”目标。这些人并不是自己懒,他们只是认为自己不能达成一项高目标。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认为自己能完成高成就的目标,结果他们确实做到了。
(2) 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工作的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努力学习新任
务,并坚信付出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自己成功的能力缺乏自信,认为无论如何都可能失败,因而自己的额外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
(3) 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在某项复杂任务上的持久性。因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相
信自己会表现出色,尽管有障碍或短暂失意,他们仍可能坚持下去。在IBM,低成就的员工比高成就的员工更可能存在障碍,这些障碍使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受阻。当人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某项工作时,他们去做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会很低。
由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如何加强对其培养就成为实践中的一大课题。班杜拉及其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培养:第一,适当的外部强化。因为外部强化能促进任务的完成,激励人去不断奋斗,另外,外部强化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第二,及时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一个人达到某一目标,目标的实现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第三,加强归因训练。归因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期待有重要的影响,正确的归因能帮助一个人对自己树立信心,使之在自己的每一次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上一篇:电大《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二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