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
一.判断题
1.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惟一合法依据是血统。嫡长子被认为是合法的继承人,意味着政权的传递无可争议。因此可以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
答:对,在皇权大于一切,无所不包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接班人仅凭家族血统关系这一生物因素所选择出来,因为选择范围过窄,且有时有个人主观情绪掺杂其中,所以世袭制选择出的皇帝不是昏庸腐败之徒,便为年幼愚味无知之子,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社会覆灭,和一个朝代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2.清雍正年间成立了军机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无制度可循,军机大臣只是秉承意志办事,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极点。
答:错误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以下设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的设立,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标志着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二.材料分析题
1.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文帝颁布诏令:“罢州郡之弊,非乡里之举,内外依命,悉归吏部。”从这一材料出发,简要说明隋朝在选官制度上的变革。
答:开创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2.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诏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没有官职的平民也在举荐之列。标志着汉朝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此之外,汉朝还实行征辟制度。表明汉朝已经建立了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答:错误 (1)察举和征辟只是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这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着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还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2)不论是察举还是征辟,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学考试居于次要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对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而言,建立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及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三.简答题
1.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含义。
答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由陈群制定目的是为了扭转东汉中期以来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和操纵朝政的局面。规定由中央政府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政府官吏出任州郡的“中正”州、郡分别设大中正、小中正主持选官事宜中正的职责是依据“家世”家庭出身、“才”和“德”对辖区内有才能人经过品评确定等第逐级上报其等第共分为三等九级谓之“九品”以上上、上中为上品其余为下品卑品朝廷以品第高低授官
2. 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含义及其区别。
答察举制度起于汉文帝时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要求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荐举的范围后举荐的科目扩展到孝廉、秀才、文学等十余种被举荐者由举荐单位送到京师由皇帝主持考试。
征辟制度分为征召与辟除两种。征召是指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或品学兼优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以政事。辟除 也称辟举、辟署、辟召,是一种官府任用属员的制度。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区别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各部门主官两者的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反映了两汉官员选任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3.简述唐朝皇位继承混乱的原因
答: 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 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皇帝是国 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权是一种专制,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四,论述题 试论内阁与唐代宰相制度的区别。
答 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 掌握部分国家最高决定权, 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对政务并无处分权;汉唐宰相“百官之 长”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及赋予其领导、协调 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代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 其他各个执行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 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
下一篇:暂无